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3900.“那时,若有人对你们说,看哪,基督在这里,或在那里,你们不要信”表警告,要谨防他们的教导。“基督”是指主的神性真理,因而是指主的圣言和取自圣言的教义。显然,此处所表相反,即表示歪曲的神性真理或虚假的教义。“耶稣”表神性良善,“基督”表神性真理(参看3004, 3005, 3008, 3009节)。
“因为假基督、假先知将要起来”表那教义所教导的虚假。“假基督”出自被歪曲的圣言的教义事物,或并非神性的真理,这一点从刚才所述明显看出来(也可参看3010, 3732节末尾)。“假先知”表那些教导这类虚假的人(2534节)。在基督教界,教导虚假的,尤其是那些以自我杰出,以及世俗财富为目的的人。事实上,他们为一己之利而扭曲了圣言的真理。因为当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为目的时,所想到的不是别的。这些就是“假基督、假先知”。
“显大神迹、大奇事”表基于外在表象和谬见的证明和说服,简单人因此让自己被迷惑。这就是“显大神迹、大奇事”,蒙主的神圣怜悯,这一点将在别处予以说明。
“如果可能,他们连选民也要迷惑”表那些过着良善与真理生活,因而住在主里面的人。这些就是圣言中被称为“选民”的人。与那些以神圣的面纱掩盖其亵渎的敬拜之人在一起时,这种人很少被发现;或即便被发现了,他们也不会被认出,因为主将其藏起来,从而保护他们。直到他们通过主确认自己会很容易被外在圣洁所迷惑;不过,他们一旦得以确认,就会坚定不移,不会受骗。因为他们被主保守在天使的陪伴下,尽管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;这时,他们就不可能被邪恶团伙所迷惑了。
“看哪,我预先告诉你们了”表告诫要谨慎,就是要当心;因为他们就在假先知当中,这些假先知外面披着羊皮,里面却是残暴的狼(马太福音7:15)。“假先知”就是今世之子(sons of the age),他们在自己的世代比光明之子更精明(即更狡猾),如路加福音(16:8)所描述的。因此缘故,主以这些话告诫他们:
看哪,我差你们出去,如同绵羊在豺狼中间;所以你们要机警如蛇,天真如鸽。(马太福音10:16)
“所以若他们对你们说,看哪,祂在旷野里,你们不要出去;或说,看哪,祂在内屋中,你们不要信”表他们所说关于真理、良善,以及许多其它事的话都不要信。除了通晓内义的人外,没有人明白这些话的含义。它们含有一个奥秘在里面,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可得知:这是主说的话,若没有某种更深层次的含义隐藏其中,那么这些话就等同于无。也就是说“若他们说,基督在旷野里,你们不要出去;或说祂在内屋中,你们不要信”这样的警告等同于无。“旷野”表示荒废的真理,“内屋”或隐密处表示荒废的良善。“旷野”之所以表示荒废的真理,是因为当教会荒废时,也就是它不再有神性真理,因为良善或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不复存在时,它就被称为“旷野”,可以说就在“旷野”里。因为“旷野”或“沙漠”这个词用来表示一切荒芜或荒凉之物(2708节),以及少有生命之物,如那时教会的情形。由此明显可知,此处“旷野”表示没有真理的教会。
“内屋”或隐密处在内在意义上表示教会的良善,以及简单的良善。具有良善的教会被称为“神的家或殿”(house of God),在这种情况下,“内屋”及屋内的事物就良善的形式,这也是家或屋所含之物。因为“神的家或殿”表神性良善,“家或屋”一般表爱与仁之善(参看2233, 2234, 2559, 3142, 3652, 3720节)。之所以不可相信他们所说关于真理和良善的话,是因为他们称虚假为真理,称邪恶为良善。事实上,以自己和尘世为目的的人只将真理与良善理解为他们自己要被崇拜,他们自己要得到利益,而不是理解为别的什么。他们若给人以虔诚的印象,也是为了披上羊皮。
而且,主所说的圣言包含数不清的事物在里面,比任何人所能数算的还要多,“旷野”或“沙漠”是一个具有广泛属灵含义的词。由于一切荒芜或荒凉之物都被称为“旷野”,一切内层之物都被称为“内屋”,故“旷野”或“沙漠”也表旧约圣言,因为旧约被认为已经废止了;而“内屋”表示新约圣言,因为新约教导内层事物,即它涉及内在人。同样,整部圣言都被称为“旷野”或“沙漠”,因为它不再用来提供教义事物;人类因背离圣言的诫命和条例而将圣言变为“旷野”或“沙漠”的行为被称为“内屋”。这在基督教界是众所周知的,因为其敬拜外在神圣,内在亵渎的人为了以自己比所有人都杰出、比所有人都富有为目的的创新,会弃圣言于不顾,甚至不让别人阅读圣言。即便那些其敬拜不像刚才所描述的那样亵渎,而是视圣言为神圣,也允许圣言在普通人当中的人,仍根据他们自己的教导而弯曲和解释一切事物。这便使得圣言中与他们自己的教导不一致的其它部分沦为“旷野”或“沙漠”,这一点从那些将救恩置于唯信,并蔑视仁爱行为的人很清楚地看出来。可以说,他们将主自己针对爱与仁在新约,以及多次在旧约所说的一切话都变成“旷野”或“沙漠”,并将属于无行为之信的一切都变成“内屋”。由此明显可知“所以若他们对你们说,看哪,祂在旷野里,你们不要出去;或说,看哪,祂在内屋中,你们不要信”这些话是什么意思。
“闪电从东边发出,直照到西边,人子来临,也要这样”表对主的内在敬拜如瞬间消散的闪电。因为“闪电”表为天堂之光显现之物,因而表关于爱与信所宣讲的事,因为这些是天堂之光的成分。就至高意义而言,“东”表主,就内在意义而言,表从来自主的爱、仁与信所流出的良善(参看101, 1250, 3249节)。而就内在意义而言,“西”表已经衰落或不再存在的事物,因而表示不承认主,或不承认从爱、仁与信所流出的良善。因此,“闪电从东边发出,直照到西边”表消散。主的到来不像字面上所说的那样在于再次出现在人世间,而在于祂在每个人里面的临在。每当宣讲福音、默想圣事时,祂就在那里临在。
“尸首在哪里,鹰也必聚在那里”表通过推理对虚假的确认在荒废教会将要增多。当教会缺乏良善,并因此缺乏信之真理,也就是荒废时,它就被视为“死亡”,因为良善与真理是教会生命的源头。所以,教会一旦死去,就好比一具“尸首”。“鹰”表示关于良善与真理的推理,大意是它们除了能从思想上被理解外什么也不是,以及通过这些推理对邪恶与虚假的确认,这一点从下文可以看出来。“尸首”在此表示缺乏仁与信生命的教会,这一点从主在路加福音中的话明显看出来,在那时祂论及时代末了时说:
门徒说,主啊,在哪里呢(即时代的末了或最后的审判)?耶稣对他们说,躯体在哪里,鹰也必聚在那里。(路加福音17:37)
“躯体”(Body)在此取代了“尸首”,因为它是一具在此情况下所指的死尸,并表示教会。事实上,审判是从神的家或殿,即从教会开始,这一点从圣言中的许多经文明显看出来。这就是上述所引用和解释的主的话在内在意义上所表示的细节。它们处在最优美的次序中,尽管这次序从字义上根本看不出来。若根据上面的解读以连贯的次序思想它们,谁都能明显看出来这一点。
6393.“便屈肩背重”表然而,他却竭尽全力。这从“肩”和“背重”的含义清楚可知:“肩”是指全部能力,或一切努力(参看1085, 4931-4937节);“背重”是指为赚取功德而作工。因此,“屈肩背重”表示为了赚取功德而竭尽全力作工。这一切之所以被描述为“背重”,是因为他们行善不是出于对良善的情感,因而不是出于自由,而是出于自私的情感,也就是奴役(6390节)。
至于那些因他们所完成的工作而想要回报的人,要知道,他们从不满足,如果没有得到比别人更大的回报,就会愤愤不平;他们若看见别人比自己更蒙福,就会伤心、报怨。他们认为真正的赐福并不在于内在之物,而在于外在之物;也就是说,在于显赫,拥有统治权,被天使服侍,因而在于比天使优越,因此是天堂里的首领和大人物。而事实上,天堂的赐福并不在于想要拥有统治权,被别人服侍,而在于想去服侍别人,成为最小的;正如主所教导的:
西庇太的儿子雅各、约翰进前来,说,赐我们在你的荣耀里,一个坐在你右边,一个坐在你左边。耶稣对他们说,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。坐在我的左右,不是我可以赐的,乃是为谁预备的,就赐给谁。你们知道,外邦人有尊为君王的治理他们,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。只是在你们中间,不是这样。你们中间,谁要为大,就必作你们的用人;在你们中间,谁要为首,就必作众人的仆人。因为人子来,不是要受服事,乃是要服事人。(马可福音10:35-45)
主在路加福音中教导,天堂属于那些不以回报为目的而行善的人:
凡自高的,必降为卑;自卑的,必升为高。你摆设午饭或晚饭,不要请你的朋友、弟兄、亲属和富足的邻舍,恐怕他们也回请你,你就得了报答。你摆设筵席,倒要请那贫穷的、残废的、瘸腿的、瞎眼的,你就有福了!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。到义人复活的时候,你要得着报答。(路加福音14:11-14)
“到义人复活的时候所得着的报答”就是从行善不思回报而来的内在幸福,当人们履行有用的服务,或发挥功用时,就会从主获得这种幸福。那些不思回报,只喜欢服务的人越喜欢行善,他们所履行的服务或所发挥的功用就越珍贵。事实上,他们比其他人更伟大、更有权柄。
那些为了回报而行善的人也说,他们因从圣言知道他们要在天堂成为最小的;但那时他们想的是,通过如此说他们可以成为大的,所以他们还是有同样的目的。但那些行善不思回报的人是真的不想显赫、优越,只想着服务。
可参看关于通过行为或工作赚取功德,以及在来世那些寻求功德之人性质的阐述和说明:他们看上去就像在劈柴、割草(1110, 1111, 4943节);这些人如何被代表(1774, 2027节);那些为了自我和世界而行善的人在来世不会因这善而得到任何回报(1835节);那些将功德置于行为或工作的人照字面朝自己有利的方向解释圣言,并嘲笑它的内在内容(1774, 1877节);真正的仁爱完全没有功德的追求(2371, 2373, 2380, 3816节);那些将信与仁分离的人认为他们所行的是配得功德的(2373e节);那些进入天堂的人抛弃了自己的东西和自己的任何功德(4007e节);大多数人以为当他们开始改造时,他们所行的良善源于他们自己,他们因这良善而配得功德;但随着他们重生,他们会抛弃这种信念(4174节)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